庆香林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香业在当时是鼓楼区的重要手工产业,曾经一度香铺林立,香火兴旺,这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其一是福州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本地的气候属于比较湿热的亚热带气候,在春季时节雨水较多,闷热潮湿,易生病疫,熏香则有助于祛除疫毒,净化环境,也能够让人在这种环境下除燥静心,扶正祛邪,福州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经常购买香料熏蒸
其二是福州地区特有的信俗文化十分普及,无论是楼宇殿堂,还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庙观寺庵,大小供案烛台更是遍布满城,就是许多古树下都会发现摆有供台以祭拜过路神仙。
其三是福州开埠较早,内外贸易较发达,许多香料皆汇集于此,福建沿海一带历来制香业发达,制香技艺享誉海外,南洋一带的华侨华人都喜欢在这里加工香品,并输往海外,这些都促使福州的香业持续鼎盛繁荣。
庆香林原址位于福州南街锦巷口,就是今天的817北路182号大洋百货的所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志》第六篇第八节日用杂品业里记载:“境内制香始自清乾隆年间(1736~1795),所制各类香品成为鼓楼区传统出口商品。区内最为著名的香业制造店为《庆香林》,开业在南街锦巷口(现817北路182号),该店制有黑沈线香,用麝片、丁香、肉桂等香料配合制成,另有一种十锦香牌,亦用上述香料压模成牌,作为悬挂胸前之用。这些名牌产品,不但畅销全国各地,还销往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民国二十年,福州市成立香业同业公会,会址设在庆香林店内。”
香店产香的品种和规格很多,主要可分为线香、竹香、蚊香、贡香、卫生香、火塔香等六种。线香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竹香分甲、乙、丙三种;蚊香有大、中号之分;香塔则有三天、五天、七天三种。
香的主要原料是“江南香”,产自本省建瓯、古田、宁德、闽清等县;次要原料除“桂香”主要采自浙江外,其他如“乳香”、“炭粉”、“竹炳”等本省各县及本市均有供应。
福州解放以前,香除销售本市及各邻近县份外,并远销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台湾、香港等埠及国外新加坡等地。以庆香林、逢香堂等号产制,在国内外较负盛名。
“庆香林”香铺,开业在南街锦巷口东畔第三欄(现817北路182号),与赵真君庙毗邻。这里地处福州最热闹的市中心繁华地段,如今东街南侧的第二条小巷,长不到200米,宽不到5米,可是这里却是著名的庆香林香铺和香店拳的发源地。锦巷的名字的由来也并不是因为这里有锦帛,在南宋时,它还有个名字叫通贤境。因为“境”与“锦”在福州方言中谐音,到了清代时就改成现在这个名字。它的由来还和赵真君庙有关,还有着“七圣君”、“七星”等的故事。
赵真君,俗姓赵名昱,隋代四川青城山人,隋炀帝时任嘉州太守,嘉州河有巨蛟经常伤害人畜,26岁的赵昱太守率七位勇士,下河杀巨蛟,为民除害。赵昱死后,百姓感念他,尊他为神,建庙来祭祀他。唐太宗李世民封赵昱为“神勇大将军”,玄宗李隆基加封其“赤城王”“显应侯”。宋真宗赵恒封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这便是民间尊赵昱为“赵真君”的由来。
赵真君庙在福州市民心中的地位极高,庙里长期香火鼎盛,而“庆香林”毗邻此庙且香品又是福州地区最著名的,自然销售旺盛,名扬四方。
林觉民等志士还在锦巷组织“爱国社”到了近代,林觉民等志士还在赵真君庙组织“爱国社”,进行反清革命活动。据《鼓楼区志》“党派群众团体”记载:1906年,鼓楼地区青年陈与燊、林觉民等在锦巷赵真君庙组织爱国社,成员有20多人。